第十七章 系统的第二次选择,高产作物奖励。-《三国:一纸婚书,岳父竟是吕布》


    第(2/3)页

    张策将注意力放在了系统给他罗列出的选项和奖励上。

    凭心而言,如果不看系统给出的选择,不受选项因素的影响,让他在三种高产作物中必须选择一个的话……

    张策绝对会选择系统奖励的占城稻,不存丝毫迟疑的那种。

    因为比起玉米和红薯而言,占城稻才是张策最为看好的作物。

    这种在宋时从占城国传来,在江淮,两浙之地推广开来的稻种作物不光有着早莳,早熟,耐寒,粒细的有点,更因为其生长周期短的缘故,可以配合华夏长江流域本土的“晚稻”,实现一年两熟。

    从而在根本上,极大的缓解汉末乱世的粮食压力。

    然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玩意特娘的只适合种在水域多的南方。

    占城稻成长的环境,先天性的决定了哪怕张策再怎么心仪于他,也不得不忍痛割爱,理性的选择玉米。

    无他,玉米不但高产,更适合北方耕种!

    尤其是对于以小麦这类面食为主的北方人而言,有人或许认为食米饭的都是异端,但绝不会认为食用玉米面的人会是异端。

    玉米粗粮馒头,玉米糊糊,北方农家百姓谁家没吃过喝过?

    从这方面来看,天生适合于扎根北方的玉米这类作物倒是同张策的逐霸方略相性很合的来。

    有意思的是。

    对于欲要效仿先秦而以关中为基逐霸的张策而言,他将来的领地中就许多很适合种植玉米的土地。

    关中平原。

    以及现如今未曾开始水土流失,仍旧是一片青山绿水,大河奔腾不息在侧的黄土地。

    以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为耕种基地,辅之以种植玉米和当下汉朝北方的麦种。

    只要将来玉米在黄土地上得以推广开来,两大粮食作物轮种之下,无论征战多么频繁,他麾下的大军都会再无粮食匮乏之忧。

    玉米杆也是用处多多,或喂马或焚烧养地都不会差!

    焚烧玉米杆环境污染?古代社会能污染到哪里去!

    呵呵!

    若是埋头发展个十年二十年,实行广积粮战略,说不定在天下诸侯都苦于粮食匮乏,人丁减少的时候,张策治下的人口出现大幅增长也未可知。

    虽然这句话乍一听觉的很离谱,但不可否认的是……

    后世的华夏人口第一次突破亿万桎梏的时候,正是占城稻,玉米,红薯等外来高产作物进入华夏,并且推广开来的时间节点。

    而在那之前,煌极一时的汉唐百姓人口也不过才四五千万而已。

    是二者的国力不如后世的明清吗?

    其实不尽然。

    究其根本还是生产力水平限制了汉唐两大帝国的发展,使得当时的作物储备也不足以养活上亿的人口。

    张策心中明白:占城稻潜力很大,但不是最适合他的。

    他若是想要发挥占城稻的最大价值,前提是他的平了北方,进而将兵锋指向江南之地。

    届时占城稻才会有用武之地。

    张策是个务实的人。

    眼下的占城稻于他而言,终究是显得有些“华而不实”“食之无味”。

    至于红薯……
    第(2/3)页